人民日报: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

人民日报 记者/潘晓晨 图/黄育波 林彦臣 通讯员/李正林 2016-05-10

想象一下,3000人牵手一起在大海上‘走钢丝’,而且要走6年之久,个人的一丝差池都可能会前功尽弃。如果没有党建引领和保障,这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谈及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党建工作的作用时,岛隧项目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林鸣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堪称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意识到工程的难度,中国交建党委在中标工程的同时就成立项目党委,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大桥海底隧道的建设需要将重达8万吨、长度达180米的沉管,浮运七八海里,下沉到40多米的海底精确对接。一直以来,这项技术被发达国家的极少数专业公司所垄断。

2012年2月,时任岛隧项目党委书记的林鸣带领党员及业务骨干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之旅。“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历史性工程,要么攻下来,要么绕着走,每一次创新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林鸣说。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攻克一项项技术难题,最终形成了完整方案,中国建设者成为世界上“深埋沉管结构设计”“深水深槽沉管安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关头豁出去,攻关之际顶得住,这就是党建为工程建设提供的强力支撑。

2013年5月,港珠澳大桥第一节沉管安装。然而,安装精度和设计允许的最大误差有一定差距,大量的调整安装工作不可避免。

紧急时刻,建设团队的党员干部站了出来,在接下来几天的作战中,领导团队始终坚守一线,实在累极了就找个角落靠着打个盹。刘建港既是安装船的总船长,又是安装船党小组组长,从第一节沉管出坞到安装成功,他连续6天6夜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身上的衣服连续7天没换过……

经过96小时鏖战,首节沉管顺利安装就位,创造了中国跨海大桥隧道建设的新纪录。这不仅是对工程建设核心技术的考验,更是一场对党员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和所有建设者意志力极限的考验。

“对一线建设者来说,很多工序重复、简单、枯燥,极易引起人心理上的疲劳焦躁,这需要每名建设者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就算拧螺丝也要把每一颗螺丝拧到最好。”岛隧项目部党委书记刘先鹏说,“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工匠精神。”

强党建,激发出建设者澎湃的斗志和责任感,让工匠精神贯穿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海底沉管安装对接对截止阀安装有极高的技术要求,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深海钳工班的管延安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枯燥但又至关重要的动作。安装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只能凭手感来操作,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安好的设备,在这里需要四五个小时。为了训练自己的手感,管延安很少戴手套干活。正是凭着这样一丝不苟的执着,确保了沉管安装的一次次成功。

“再好的工艺和技术也要人来做,‘超级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人,人要在状态。我们就是要通过党建调整好每个建设者的精神状态,充分激发其建设‘超级工程’的荣誉感和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林鸣说。

岛隧工程建设周期长、高风险、重复性强,加之“孤岛”“孤船”水上作业,极易造成人员思想波动。为此,项目党委组织“农民工技能集训”“职工夜校”“实用英语班”等,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评典型、树先进,设立光荣榜、百名员工笑脸墙等,增强员工的成就感;设置“文化广场”“情侣路”,定期送电影、送理发师上现场,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正是这样细腻的党组织关怀,浓厚文化的感染,引领着每一名员工心系大桥“120年寿命目标”同向同行,激发出他们参与“超级工程”的自豪感,从而成为岛隧工程“最有担当的创造者”。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